字号

学术讲座—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:问题与路径

发布者:科研处发布时间:2025-11-07浏览次数:10

讲座题目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研究:问题与路径
主办单位人文学院
联合主办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外宣与翻译研究所
讲座人赵军峰讲座人
职称
正高主持人涂家金
讲座类型社会科学讲座对象全校师生时间2025-11-14 09:30
地点南区田家炳楼207智慧教室




赵军峰,法律语言学博士,二级教授,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,高级翻译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/博士后合作导师。现任第四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兼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,《中国翻译》《上海翻译》编委。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教学项目10多项,出版专著、教材和译著10多部。在SSCI/CSSCI及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。
讲座
主要内容
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,古奥深邃,历代法治景观于文学经典复现,尚待开掘。以中华法系为直接载体,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,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。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对内传承、对外传播和形象生成,翻译客体常见传世法典、法家文献,而少有提及以诗词、小说、话本、戏剧等为原型成员的中国法律文学。从“翻译世界”到“翻译中国”是历史的必然,由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、特有的文明史及特殊的国际环境所决定。中华民族素有历史自信,在传承中华法治文化、传播中华法治文明、传扬中华法治形象的历史进程中,法律文学外译必将被赋予新的社会文化意义。讲者基于对西方“法律与文学”运动及其中国化途程的认识,结合文学与形象的开放联系,描述中国法律文学的内涵与范畴,论述法律文学外译比之法典、法家文献外译的得失优缺,阐述新时期法律文学外译重构法治中国形象,进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可能路径。具体而言,接受委托的中外译者须通力协作,本土译者坚持“立格”以实现中国原生性法律知识的异域传通,外来译者助力“传意”以实现中国民族经典的异语审美再现,从而保障中国法律文学以“更中国”“更文学”的姿态走向世界,以文学外译驱动法治中国形象的“向史重构”。